「資治通鑑新解」〈八〉
 
 

 

  
巧妙識人
  公元前四○三年,晉國的趙姓族長趙鞅有兩個兒子,長子趙伯魯,幼子趙無恤,趙鞅要決定繼承人時,不知道選哪個兒子較好,於是在兩塊竹簡上刻下一段普通訓誡的話,交給他們研讀收藏,對他們說:「要切記在心。」三年之後,再問他們,趙伯魯張口結舌忘了淨光,而且連竹簡也弄丟了。趙無恤卻背誦如流。問他要竹簡,立刻袖子裡掏出來〈古人寬衣大袖〉。於是,老爹趙鞅對趙無恤留下深刻印象,指定他當繼承人。
  ※柏楊曰:趙無恤的才幹,無庸置疑。但立刻從袖子裡掏出竹簡,卻有點蹊蹺。竹簡是笨重之物,放在袖子裡長達三年之久,天下豈有這種怪事。似乎只有一種可能──趙無恤在老爹身旁埋有暗探,早就得到消息。只能證明他的狡猾,不能證明所預期的他一定能忍辱負重。
  ※我與柏楊的看法略有不同,一個暗探要注意三年已是不易,趙鞅要問兒子竹簡之事豈會透露給暗探?而古人寬衣大袖,放個小竹簡並非難事。至於趙無恤日後如何?史書所敘趙無恤是勇略之人,恰與柏楊評論相反。考核一個人有時會失真,官僚體系的上對下尤然,因下屬會把最好的一面包裝呈現給長官。因此,僅憑單項考核,會有盲點。如能從他過去的同事、部屬側面了解,或可較客觀公正。

匈奴漢人軍力之區別
  公元前一六九年,太子內宅管理官穎川〈河南禹州〉人晁錯〈晁音朝〉,上書漢帝劉恆說:「匈奴國的地理狀況和戰鬥方法,跟中國不一樣。翻山越嶺,跨河跳澗,中國戰馬不如匈奴。險道危徑上,一面奔馳、一面射箭,中國騎兵不如匈奴。狂風暴雨下,挨飢忍渴,仍艱苦纏鬥,中國部隊不如匈奴,這是匈奴的優點。但換到平原之上,中國部隊陣地戰車突襲,騎兵奔馳出擊,摧折力強。強弓長槍,可以在遠距離造成傷害,匈奴的弓箭部隊,不能抵擋。我們戰士身穿堅固盔甲,使用各種武器,匈奴那種獸皮做的甲冑,木頭做的盾牌,不能抵擋。下馬步戰,刀槍劍戟,短兵衝殺,我們甲固箭利,匈奴步兵不能抵擋,這是我們的優點。」劉恆對晁錯的分析十分欣賞。
  ※晁錯分析得十分有理,但晁錯忘了,匈奴人一直是騎兵作戰,少有下馬,臨場作戰,更不會笨到把騎兵當步兵使用,他們來去如風,機動性高,漢軍人數雖多,與匈奴人作戰卻是勝少敗多,原因在此。(耿繼文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