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在、他者與修行
 
 

 

  笛卡爾說:我思故我在。我的存在,真的出於我思嗎?哲學家海德格並不認同,列維納斯更是反對,反而主張我思是存在者在抵抗存在本身時,對承擔自身的表達。
  海德格認為,存在屬於最上位的本體,無從定義,也無法透過邏輯辯證去理解,只能從直觀日常生活各種現象去掌握。主張存在是一種持續狀態,就像樹木枯萎人死亡,因為不再持續,當然就不存在。存在者的存在(Being),是一種 to be。以此在「人」來說,就是活出自己的可能性。他主張人被莫可奈何的拋擲在世,因為面臨不可知的危險,極力逃避自己的存在,而選擇遵循社會性的常民生活,這種求同整全的生活,海德格認為是非本真的存在。他聲稱惟有意識到終須一死的存在,個人始敢於籌劃未來,承擔責任,過著屬於自己生活的本真存在。
  列維納斯認為一味求同、強調整體的非本真存在,固然會導致黑格爾國家暴力的產生;然而,過於重視自我完成,無視於他人死亡的本真存在,也有淪為暴虐的危險。
  列維納斯認為,人的存在在於他者的造就或者是能夠享用勞動所獲得的事物。例如,偶像存在於粉絲、上師存在於信徒、戰爭英雄存在於被殺的敵人、老伴互相依存、老友彼此存在、死者因生者祭拜、言說或回憶而存在;重病或中風者會懷疑存在的意義等等。死亡所以是存在最徹底的瓦解,在於與他者的關係完全斷絕且再也無法享用勞動成果。
  當面臨與他者的社會關係斷絕同時逐漸無法享用勞動事物時,生命就會陷落,社會建構的生存意義消失,人宛如遊走在蒼茫大地的孤魂,處於一種無存在者的存在狀態(il y a)。例如,粉絲離去而光環不再時,如果又疾病纏身且無親無故,自殺或吸毒致死經常是過氣明星唯一選擇。孤老的病者,往往因生存意義不再而加速死亡。
  余德慧教授認為,修行往往發生在人處於無存在者的存在時;而唯有在這種狀態下,生命才有發生轉化的可能。對於生龍活虎、春風得意或功成名就的人而言,修行是天空的北極星,遙不可及。
  所謂修行,簡單來說,就是處於無存在者的存在狀態時,設法讓生命發生轉化,重新獲得生存意義,安然自處。
  修行的途徑,人各不同,教派亦異,可謂五花八門,以能達到彼岸為要。生活困厄的尼采,不斷自我超越的超人,就是他修行的典範。就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而言,修行就是出於自願地以他人為先,承擔為他人服務的倫理責任。他人哲學與常民生活的社會連結,最大不同在於前者係出於無目的性而後者有濃厚的功利色彩。很多退休人員或罹患重病者純粹為助人而擔任志工,就是在從事於確立生存價值的修行。當然,修行也有透過禪修去覺察人生無常;懾於因果輪迴、想往生極樂世界、進入來世天堂、設想靈魂不滅而為等等。只要能夠喜樂安心,甚至專心地書寫閱讀繪畫藝術創作等等,都是在修行,都有療癒效果。
  余德慧教授甚至主張修行成就在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同體大悲、在肉身以外虛玄之域、不在反而是更大的存在。認為人來自虛無,最終回歸無自我的存在狀況,一種浩瀚宇宙中如微塵般無從辨識的存在狀態,又何懼之有。他臨終前體認到死亡乃是一種恩寵,確是修行到家。〈莊忠進〉

 

 

 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