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也正名乎
 
 


  古賢說:「名不正則言不順。」正名的重要,是要讓事物的名稱和真實情況相匹配,達到名實相副,以符正義。孔子闡明春秋大義,尊奉正朔,用周天子春秋而撻伐諸侯春秋而達正名份,吳、楚君自稱「王」,而春秋稱之為「子」;齊、晉雖強,仍稱之為「侯」;宋、魯雖弱,仍稱之為「公」,這便是務本的正名旨趣。

  以正名來讀北宋•唐庚所寫的《三國雜事》,則非常有趣哩。唐庚寫道:「上自司馬遷《史記》,下至《五代史》,其間數千百年,正統偏霸與夫僭竊亂賊,甚微至弱之國,外至蠻夷戎狄之邦,史家未有不書其國號者,而《三國志》獨不然。劉備父子相繼四十餘年,始終號漢,未嘗一稱蜀;其稱蜀,俗流之語耳。陳壽黜其正號,從其俗稱,循魏晉之私意,廢史家之公法。用意如此,則其所書善惡褒貶予奪,尚可信乎!

  魏晉之世,稱備為蜀,猶五代稱李璟為吳,稱劉崇為晉矣。今《五代史》作南唐、東漢世家,未嘗以吳、晉稱之,獨陳壽如此,初無義例,直徇好惡耳。往時歐陽文忠公作《五代史》,王荊公曰:『五代之事無足采者,此何足煩公;三國可喜事甚多,悉為陳壽所壞,可更為之。』公然其言,竟不暇作也,惜哉!」
(本刊資料室)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