盱眙我的故鄉
 
 

  我的故鄉盱眙,三面環山,一面近水,位於江淮之間。因地形險要,是古吳楚必爭之地,今蘇北之要衝。
  秦命縣之始,按說文,張目為盱,舉目為眙,縣城在山上,登高望遠之意。昔楚懷王曾建都於此,故又名都梁。因盱眙兩字冷僻,俗云:「北不知盱眙,南不知盩厔(陝西省縣名),因此很多人不識盱眙,都讀于台。
  筆者抗戰從軍及來台。籍貫欄不是寫,就是寫,直到現在,還是弄錯,次數之多,也就見怪不怪了。
  余世居城南洒金橋,前對寶積山,後倚虎頭城。先嚴在世時,經營槽坊生意(釀高梁酒)家境小康,附近鄉鎮,提起袁家槽坊,小有名氣。盱眙特色,是廟多,共有九十九個半廟,最大者首推孔廟,佔地廣闊,建築雄偉,大殿二殿明倫堂,飛簷,圓柱,紅牆,碧瓦。大門兩旁,豎有碑文:「凡一應文武官員到此,文官下轎,武官下馬。」院內狀元橋邊兩顆千年古柏,挺拔參天,頗為壯觀。最小的半邊廟,是由後街至山上十字街中途山坡上,一面懸崖峭壁,一面就是半邊小廟。拱門下有一排石凳,專給上下山人休息聊天之用,故又名歇歇敘。
  盱眙人在台灣,初期約有千餘人,除少數在教育界服務,多為軍人,警界亦有十數位,最高階者,傅維新先生,曾任宜蘭縣警察局長。歷經數十年,老一輩逐漸凋零,而第二代依出生地算,都是台灣人,爾後盱眙兩字,將更加陌生矣!
  二七八期警聲,張璞琅先生大作「盱眙的故事」,提到十里長山,自古即為戰場,卵石佈陣,山巒起伏,一旦進入陣地,令人迷糊,不知東南西北,易遭伏擊殲滅。我在越南留越國軍預幹班時,曾有同學馮洪,云及他在青年軍時曾參與此役,小命幾乎丟掉,相隔多年,餘悸猶存。
  以前盱眙淮河,有輪船、帆船客貨運,接近洪澤湖,魚產頗豐,尤以新品種龍蝦,帶來財富,據說有十萬人靠牠吃飯,老一輩人常誇,我們是水早碼頭,魚米之鄉,走千走萬,不如淮河兩岸。
  盱眙本屬安徽,後劃江蘇,南京市說是他的後花園,淮安市說是他們大前門,兩市互爭,淮安市為了拉攏盱眙,撥給大量經費,擴大建設,不數年間,高樓大廈,鱗次櫛比,再加二十年前,發現城西明祖陵,現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,每天遊覽車絡繹不絕,飯館旅社天天客滿,帶給盱眙繁榮,昔時落後古城煥然一新,儼若現代都市矣。(袁庭芳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