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史記心得—報任安書 • 巫蠱之禍 • 趙氏孤兒
 
 

 

  十月二十四日「史記讀書會」在臺師大教授傅武光老師完美的演繹下,太史公的「報任安書」終於劃下完美的句點,感謝傅老師不辭辛勞的,台北、新竹兩地奔波,讓退警總會讀書會的學友受益匪淺,對太史公這篇曠世巨作,有了重新的體認和感動!

  記得傅老師一開始講本篇時,先提到任少卿此人,曾為漢武帝之大將軍衛青的舍人,後為益州刺史,因「戾」太子劉據的「巫蠱之禍」,遭受牽連被下獄誅死。

  據司馬遷傳,「遷既被刑之後,為中書令,尊寵任職;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,責以古賢臣之義,遷報以此書。」課後有學友向傅老師請教:任少卿給司馬遷的書信,是否有留傳並公諸後世?老師回應:並沒有!

  所以,太史公在「報任安書」一開頭就講「曩者辱賜書,教以慎於接物,推賢進士為務。」好像在簡單說明任少卿原書之意。傅老師則舉清人包世臣,在「藝舟雙楫」一書中所說的:「竊謂推賢進士,非少卿來書中本語,史公諱言少卿求援,故以四字約來書之意。」

  我個人亦比較傾向於此種說法,試想一個「巫蠱之禍」,漢武帝連自己的太子都不放過,衛皇后也因此自殺,還連累一干皇親國戚,又怎麼會放過「任少卿」呢?

  「任少卿」致司馬遷的原書內容,後人不得而知,而「任少卿」寫此書時,已經身繫獄中,按常理他當時心中想的,應該只是如何逃出升天,又怎麼可能還心繫朝廷?寫信要太史公「推賢進士」?如果真有此信,而內容也不假,那「任少卿」這個人,就不容小覷,套用一句蔣公的名言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,置個人死生於度外」,任少卿的「視死如歸」雖不能「驚天地而泣鬼神」,但也足以和文天祥一樣,名留青史了,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
  常言道:「錢到賭場,人到刑場」,只要是人,沒有不怕死的,「任少卿」身繫囹圄,命在旦夕,一定也是「腸一日而九回」,搜盡枯腸後,滿朝文武儘是「全軀保妻子之臣」,只有太史公是自己唯一的希望,傅老師在此提及:第一太史公是皇帝身邊的近臣,可以說得上話的。第二太史公為了一個並沒有深交的「李陵」都可以仗義直言,而身受極刑。第三憑自己和太史公的交情,直覺的相信他一定也會替自己向皇帝進言!

  只是「任少卿」可能當時只想到自己,而沒有想到天威難測,也沒有想到太史公當年因為替李陵一案,當了「出頭鳥」,竟然遭受到「詬莫大於之宮刑」,已經「虧形成掃除之隸,處在闒茸之中」,還得依賴先人之故,才能奏薄技,出入周衛之中,俗話說;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」,傅老師曾提到;漢武帝曾對太史公遭受的酷刑,事後自覺處罰過重,所以才將他升個「中書謁令者」,留在身邊做為近臣。但伴君如伴虎,「巫蠱之禍」,史書記載,是漢武帝六十六歲時發生,此時漢武帝已經步入當時的「晚年」了,身體狀況已經相當「不好」,跟秦始皇一樣,也想冀求如幻如霧的「長生不老」,所以才會讓江湖術士、弄臣江充、蘇文等人有機可趁,搞出一個「巫蠱之禍」,皇帝連自己的兒子、皇后、皇族都不放過,太史公自然從頭到尾看到朝堂之上的勾心鬥角,其凶其險,遠勝江湖,長伴君傍,有如驚弓之鳥,那還敢再強出頭?更想到當年自己繫獄時的種種遭遇,見獄吏頭搶地,視徒隸則心惕息,獄卒的威風,猶歷歷在目,及以至是,言不辱者,強顏歡笑,曷足貴乎?更想到當年,家貧,不夠錢財贖罪,朋友也沒有?來援救或探望的,左右親近,不為一言,身非木石,獨與法吏為伍,深幽囹圄之中,誰可告愬者?而這些經過,可是「任少卿」你當年都有看到的呀。

  寫到這裡,我認為太史公也多少在抱怨「任少卿」,當年我最需要朋友時,你在哪裡?當然這可能也是我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」!但太史公此時的心情,就像傅老師講的,有冤無處伸,有苦說不出!而如果當初替任安向漢武帝進言,我們今天可能就沒有「史記」這部記載中國二千五百年歷史的瑰寶,更無法得窺一些歷史人物,波瀾壯闊的一生。

  課程接近尾聲時,傅老師更舉了「趙氏孤兒」歷史故事中的公孫杵和程嬰為例,說明公孫杵的慷慨就義較容易,而程嬰的忍辱負重卻不簡單,就像太史公講的:死有輕如鴻毛,有重如泰山。太史公的終身職志和目標,永遠都是那麼鮮明而不惑,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,也惟有如此,才能就極刑而無慍色,得償前辱,雖萬被戮,也絕不後悔。(周 銘)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