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而優則仕,還是仕而優則學?/林士翔
 
 


  警專陳校長提起今年九合一大選異外爆發「戰學歷」現象,有的候選人因為碩士論文抄襲而黯然退選,也有地方議長聞風而主動宣告放棄碩士學位,遭池魚之殃的現任立法委員也自動了斷而辭職,還有幾位知名人士仍困於論文抄襲或學位真假爭議的泥淖之中,不一而足。

  又說這次選舉戰況好像在比學歷高低、論文真假,渾然忘了政策政見才是選賢舉能的試金石。現代人追求高學歷,到底是仕而優則學?還是學而優則仕呢?令人困惑不已。

  易麗君老師認為:依據說文解字:優者,饒也,有餘裕謂之優,優是有餘力的意思,而非優秀;否則「仕而優則學」就講不通了。

  陳校長對時下意見領袖的爭相好學歷歪風,感慨良久,從而拋出「學而優則仕」與「仕而優則學」,令士翔深思良久。這是大哉問,也是千古文人的難疑。

   「士不遇」的主題,非常悠久。孔子周遊列國、屈原忠而見謗,乃至司馬遷也都撰寫〈悲士不遇賦〉大發牢騷。

  賦中司馬遷有言:「恆克己而復禮,懼志行而無聞。諒才韙而世戾,將逮死而長勤。」意思大致上是「約束自己以符合禮的要求,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為默默無聞。相信自己才高,可是世道暴戾,要至死而勤勉不息。」

  守禮與才高,須先懂書中的禮儀與禮義,並且勤讀方可培養才學。因此,先「學而優」,應是古人學習的短期目標,長期目標是「仕」;如「學不優」,則不可能「出仕」。

  歷史總是「倖存者偏差」,我們看到的極大多數古人都是「學而優」,幾乎無「學不優者」。學不優者,就不會被我們仔細的關注其生平事蹟,更遑論深入其心靈,探索堂奧,也就不會載入史冊,被我們看見。

  是故「學而優」,結果有二,就是「仕」與「不仕」。「不仕」之因,可能是個性,可能是外在環境,可能是君王優劣等,古人能被看見並且一生全然平步青雲者寥寥可數;大多數都不被重視,不被看見,因此就產生出「宦遊文學」。

  「學」與「仕」,我們都希望二者能相輔相成,但總有會有不盡人意的時候。以往二者因「科舉」合而為一;現在有非常多管道可以「出仕」,有錢有權,或是商人、網紅,甚至流氓黑道,都可以趁勢踏入仕途。也就是說,「學」的意義就擴大了,不再只侷限於「學習知識」,而是如韓愈所說「術業有專攻」,各行業只要專精者,商業、醫生、網紅界都有機會在政治版圖上佔據一席之地,從而演變成現今台灣社會政治多元且紛陳。

  倒是人類總是「慾壑難填」,得到了其一,就想要二與三,甚至更多。文明進步在此,敗亡沒落亦在此。閩南語有「吃一、夾二、看三、煩惱四」的說法,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也說:「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物質需求填滿,總會往高層次的知識與精神方向滿足。

  故而「仕而優則學」,是現在許多政治人物朝的方向,總希望自己政治仕途順遂,需要「洗學歷」,或是借知識「漂白」自己,從而提高身價、地位,擁有好名聲。

  荀子在〈勸學〉說得好:「君子之學也,以美其身;小人之學也,以為禽犢。」意思大抵是「君子學習,是為了完善自我;小人學習,是為了賣弄和譁眾取寵。」雖說君子與小人學習後的結果不同,但都有其各自的「目的性」。

  功利主義太強,甚至過分的企圖心,求快的心往往永遠無法體會讀書樂趣。除了無法「美其身」,亦不用說學位論文有什麼創見,「抄襲」事件層出不窮,撤銷學位,或是葬送政治生涯,都是帶有功利性與求快使然。

  因此,至少做好一件事吧!要嘛盡可能的學到「優」,或是仕到「優」,有能力再跨領域,充實自我,看不同的風景,邁出舒適圈。畢竟,學習總是要到臨終才結束,也就如荀子所謂「學至乎沒而後止也」,一出生接受家庭、學校,乃至於社會教育、臨終的解脫,都是學習成長與超越自我的過程。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