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斷尾求生」

 
 


  是禽鳥,尾巴上隆起的肉中有個孔穴,叫作「脂瓶」。禽鳥經常用嘴吸取瓶中脂肪,塗在全身羽毛上;也會隨時把已經老化的羽毛啄拔掉,使羽毛更豐美而有潤澤。

  《左傳》有一段記載:周景王時,有位大臣「賓起」,某一天到了城郊,看到一隻雄雞竟把自己的尾巴啄斷;就問身旁的隨從是怎麼回事?古人祭祀神祇所用的「犧牲」,是要選品種最好的禽獸,然後特別照顧餵養,表面看起來是一種「榮寵」,真正的目的卻是要養到肥美了再宰殺;臺灣有些地方的「賽豬公」就是如此。雄雞所以要把自己的尾巴啄斷,為的就是讓自己看起來不至於被選為祭祀時的犧牲。這就是「斷尾雄雞」的典故,蘇東坡「斷尾雄雞本畏烹」詩句的淵源如此。

  古人對於「雞」,有「雞五德」的說法:「首戴冠者文也,足傅距者武也,敵在前敢鬥者勇也,得食相告仁也,守夜不失時者信也。」如加上能如同「斷尾」的五德,表現了雞的「智慧」。

  歷史上有一些「弄臣」,在得寵時作威作福,囂張跋扈,下場常非筆墨所能形容者。司馬遷在《史記、佞幸列傳》中感慨的說:「非獨女以色媚,而士宦亦有之。」並舉漢文帝時的「鄧通」為例:鄧通本是個船夫,因緣際會,得到漢文帝的寵幸;漢文帝身上長膿瘡,鄧通竟替他吸膿。而鄧通實在沒有才幹,文帝讓人替他看相,結果竟是會「貧餓死」的命;文帝為了「硬挺」,就把一座「銅山」賞給他,並准他自己鑄錢;於是「鄧氏錢」也可流通天下。

  文帝死後,景帝繼位,鄧通被告貪瀆,家被抄了,還虧欠朝廷鉅款。但鄧通平日謹慎小心,沒有樹敵,卻因為替皇帝吸膿瘡而得罪了太子,最後終於是「貧餓」而死。

  如今號稱是「民主」時代,僥倖掌權者酬功謝勞,自然有特別「寵信」而重用的人,而且全力「硬挺」。因而所謂「弄臣」更是無所不在;既是「弄臣」,必也「逢迎諂媚」以事上,「氣指頤使」以驕下;「巧言令色」以欺民。這些「炙手可熱」的「政客」,一時固是「天之驕子」,自以為萬無一失,然而如果「利令智昏」,則一旦「醜聞益堅」而又被證實,恐怕連「斷尾求生」的機會都喪失了!(?方)
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