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癌症與死亡
 
 


  海德格說:「人是朝向死亡而存在」。人生在世,既是活在當下,也是邁向死亡。既然死亡是確定而不知何時發生的事,而人們又以為死亡是肉身的結束。塵歸塵,土歸土,終歸虛空,乃對死亡產生無所不在又不明所以的恐懼,這種恐懼,海德格稱為「畏」。
  面對死亡,人們採取的對策,不外下列幾種:一是避談死亡。孔子所謂:「不知生,焉知死」。各種死亡禁忌,於焉產生。諸如病房或樓層不宜有「四」、十三不吉利、星期五是黑色等等。二是相信醫學治病,死亡可以克服或儘可能延後。三是心存僥倖,認為自己應該不是那個不幸者。聽聞有人死亡,固然哀悼,可能還慶幸不是我。四是認為青春正盛,離正常死亡還早,何必需杞人憂天。五是投身常民生活,在日復一日的謀生中,暫且遺忘死亡。
  所謂常民生活,就是按照世俗的標準,在既有的社會環境與規範中,跟著大家從事日常活動:讀書、就業、結婚、成家、養兒育女、助人行善、祭拜祖先、敬拜神明,冀望好有好報,日日平安,功成名就,長命百歲。一切循規蹈矩,凡事理應如此。
  然而,當被宣告罹患癌症時,常民生活的理應如此瞬間瓦解。終於發現自己不再受命運眷顧。死亡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,不再遙不可及。再怎麼抱怨老天爺不公平,怨嘆好人沒好報,也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。
  經過長期的研究,國內治癌的共識,大致是治療由西醫,調養靠中醫,療癒靠靈修。對於因病或治療所造成的身心痛苦,除了藥物緩解外,則是透過正念,撫慰與珍惜病體及受苦的細胞,將負面的情緒轉變成正面的能量,安在當下,和平共處。
  鑑於癌症已經慢性病化,如何透過均衡的營養、適度的運動、正常的生活、良好的環境,提高身體免疫力,並能接受各種必要的治療,則是治癌與防癌的基本要求。至於經費問題,如果沒有保險,只能冀望治癌藥物與手術檢查儘早全部納入健保給付。退求其次,則是依賴學名藥。
  如果人事已盡,結果就只能聽天由命。有無信仰,在此就顯得重要。
  (編按:莊教授為警專退休之科主任)(莊忠進)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