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九重陽習俗
 
 

 

  從前,過重陽節的習俗很多,比如名稱的由來,舉家出遊寓意,配戴茱萸及登高、飲宴、吃糕等的用意。
  《易經》云:「以陽爻為九,日月并陽,兩陽相重,故名重陽。」重陽這個名稱,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,魏文帝曹丕在《九陽與鐘?書》中說:「歲往月來,忽復九月九日,九為陽數,而日月并應,俗嘉其名,以為宜於長久,故以享宴高會。」陶淵明在《九月閒居》的序文中說:「余閒居,愛重九之名。和菊盈園,而持醪扉由,空服九華,寄懷於言。」可見在魏晉時期,就已有重陽日登高飲宴、賞菊的習俗了。
  南朝梁代吳均,寫了一部志怪小說《讀齋諧記》,書中記載:「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,長房謂之曰:九月九日爾家中當有災厄,急令家人縫囊(袋)盛「茱萸」,繫臂上,登山飲菊花酒,可消災。景如言,舉家登山,夕還,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。長房謂之曰:此可代也。」所以要舉家出遊,以避禍事。
  到了唐代,重陽登高的習俗已很普遍,王維在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中記述:「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」到了南宋,宮廷於九月九日作重陽排當,待次日隆重遊樂一番。明代皇宮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,九月九日重陽,皇帝親自到萬歲山(景山)登高。民間百姓也爭相效仿,每逢重陽,便帶上酒食、茶具遠到香山,近在城內高處,登高遊樂。到了清代,京城居民多到天寧寺登塔遠眺,寺內還有菊花可賞,《清代北京竹枝詞》中說:「天寧寺裡好樓台,每到深秋菊又開。贏得傾城車馬動,看花猶帶玉人來。」
  在阜外釣魚台,也是好去處,當年那裡有像原始森林一樣的風貌,丘陵土山,迂迴錯落,景致優雅,清淨怡然。家住南城的人們,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去登高。或到陶然亭等處,《清代北京竹枝詞》中說:「登高大半上窯台,便到陶然亭上來。四面軒窗開洞遠,西山一角望崔巍。」平原地區無山登高,人們就在重陽這天吃糕,因為「糕」與「高」諧音,吃了糕就表示登高消災,從此重陽食糕形成風俗。(于愷駿)




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