沆瀣一氣
 
 


  成語「沆瀣一氣」,詞典解釋是: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。其實,「沆瀣」原本並無「臭味」之意,實係由笑談演化而成的。
  宋朝錢易《南部新書》記述:唐僖宗乾符二年,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「崔沆」任主考官,錄取了一名叫「崔瀣」考生。由於考官與考生都姓崔,且一名「沆」,一名「瀣」,二字原意同為夜間的水氣和露水,只是崔瀣被錄取後,快速當官上任,官職特好,待遇自然也好,因此造成聯想的懷疑。好事者打趣說:「座主門生,沆瀣一氣。」日久,「沆瀣一氣」就從湊興變成了含有負面意義的成語了。
  不過古人、近人也都有用於正面的,如《孽海花》第三十四回:「皓冬的敏銳活潑,和勝佛的豪邁靈警,兩雄相遇,尤其沆瀣一氣。」〈請參教育部所編國語辭典〉。
  除「臭味」相投外,亦指「志趣」相投,屈原《楚辭•遠遊》:「餐六氣而飲沆瀣兮,漱正陽而含朝霞。」鄭觀應《「盛世危言」序》:「約以有過相規,有善相輔,沆瀣誠相得也。」現代用法如:他倆沆瀣一氣,結為至交,無所不談。
  故,查辭書不妨多查幾本。



(吳國文)




 

 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
3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