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「我」
 
 

  「我」字,原本是古代的一種兵器,一邊有三排尖齒、頂部尖利,呈扁平狀,裝有一支長柄,在商至戰國時期最為流通,秦以後漸被棄用。
  在造字上,「我」從戈,屬會意字,戈有殺戮之意,戈同樣是古代常見的兵器。故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我,古殺字。」
  現珍藏於故宮博物院西周時期青銅上的「我」,形狀有點像《西遊記》中豬八戒肩頭上的鐵?子,不過「我」這種武器有三根利齒。因此,若被「我」?到,一般的皮質甲胄很難得以保全。
  在「我」字是兵器之時,中國人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「朕」、「寡人」、「不才」、「奴才」、「小人」、「不佞」、「孤」「竊」、「余」、「吾」等等,彼時「朕」、「寡人」還都不是皇帝自稱的專用詞,故《爾雅•釋詁》說:「朕,身也。」
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,勒令「朕」成為天子的自稱,一直「御用」到袁世凱過世。
  至於「寡人」,更是大眾用詞,《詩經•邶風》中即有「先君之恩,以勖寡人」的記載,到了唐代,「寡人」才成為皇帝的專稱。
  「我」用作第一人稱代名詞,最早見於殷商甲骨文,那時的「我」,指的是複數「我?」。因為「我」從戈,戈是兵器,很容易挑起人們的戰鬥意氣,故說枕戈待旦,激發出「執干戈以衛社稷」的干雲豪氣。而凡持干戈之人,俱皆歸屬於「我方」,「我」因此引申出表示「自我」「自己」的意思,沿用至今。
  形體上,「我」字與「戟」「伐」「戰」這些能挑動人類內心深處的字體很像,可以說「我」在古代與它們無疑是族親,與現今「我」的意思,相差十萬八千里。
  對筆者我來說,相信世上必然存在著一個萬世不移的中心〈譬如真理、神、佛、真主等〉,「我」是跟這個中心有不等的距離的,也就是「我」天生就是不完美的;但不能因為存有距離、不完美就不肯努力,反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接近那個中心,這才算是真正的「我」。

(我在)

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