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午年憶甲午之戰
 
 


  今年是甲午年,回憶一百二十年前甲午之戰,悲憤不已,感慨萬千。
  清日之戰滿清潰敗,派李鴻章到日本簽訂喪權辱國、割讓台澎及賠款的馬關條約,而暴露了清廷的昏庸、腐敗及無知,日本則食髓知味,侵華戰事接踵而來,直到二次大戰,日本無條件投降,才了結侵我之猙獰,但已造成我國二千萬軍民傷亡,財產損失更是天文數字。
  李鴻章聯俄制日政策,受俄要脅,而日本則更為猖狂,黃尊憲有詩曰:「一著棋全敗,連環結無窮」,對清廷的腐敗,丘逢甲有詩曰:「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」。日人侵略我國之極終目的,是消滅我國,但天不從其願,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,英法等列強自願放棄在華一切特權,分別與我訂定平等新約,我國司法因之得以初獲獨立,故民國三十五年政府明定一月十一日為司法節。
甲午戰爭小記
  甲午戰爭始於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的豐島海戰,至八月一日清廷對日宣戰,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清日簽署《馬關條約》而結束,戰爭持續近9個月。
  當時清、日兩國都競建艦隊,清廷北洋艦隊建制、裝備、火力等都優於日方,國際觀察也看好清方,在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,提督宋慶且揚言再戰不降,無奈清廷求和心切,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,赴日議和。
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甲午開戰後,日方隨即於同年十月,發佈由日  本中國通「宗方小太郎」撰寫的《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》所謂「檄文」,號召清朝人民反清,因而真有民眾景從響應。其文有云:「...滿清原塞外之一蠻族,既非受命之德,又無功於中國,乘朱明之衰運,暴力劫奪…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,不在貴國人民也;...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、同文、同倫理,有偕榮之誼,不有與仇之情也。...古人不言耶:天與不取,反受其咎。卿等速起!勿為明祖所笑!」日本謀奪中國之殷,躍然紙上。
  有學者說,甲午之戰是清廷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成果驗收的大對決。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說:「甲午戰敗,非由於器械之不精也、資源之不廣也,或人才之不足也。是敗在顢頇落伍、貪污無能的政治制度…。」所以,「老實說,大清帝國之亡國,並非亡於辛亥革命,而是亡於甲午戰爭。…」
  清廷甲午之敗,原因確多,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,據「晚清海軍興衰史」所載:各艦炮彈數量未帶足,海戰時炮彈在五個小時內用盡。對於彈藥供應的問題,李鴻章不能免責。因為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、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,是李鴻章的外甥,供給海軍的彈藥不合格。所以,梁啟超評論說:「槍或苦窳,彈或贗物,槍不對彈,藥不隨械,謂從前管軍械之人廉明,誰能信之?」
  梁啟超的評論不難理解,唐先生的評論可以不接受,而在甲午戰爭後期,身在海外的孫中山先生,開始籌劃革命運動。一八九五年二月抵達香港後,由日本商人梅屋庄吉之協助,與日本駐香港領事館領事中川恆次郎聯絡,請求武器及資金援助,並與同志們策劃在廣州起義,則是事實。
(邢文華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