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言
 
 


  俗話說: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」這句得自經驗的話,十分有理。就禍從口出來說,巧言諂媚可能在陷害忠良,而唇舌比刀劍傷人更甚更久。反過來說,化干戈為玉帛,解怨仇而成摯友,也是唯有語言才可達成的。由此加以探討,不難發現語言的功能與價值,常超越金錢。
  萬物之中,能以具體語言表達情感的,只有人類;人類藉著語言的表達、溝通來交融感情,美化人與人之間、人與物之間,乃至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,人的社會藉此因而益為發展,人類群居生活的基礎,有賴於聲音符號的情感︱︱語言。
  經由嘴巴說話,是一種社會化行為,這個行為的基礎是理智和情感。而權衡這一類分際的器官,在古代稱為「心」,現在則已知是「大腦」!處理任何事或說任何話,要先經過大腦的好好考慮,需要分寸有準,進退合度,才去做去講。但是人類因為有獨特的語言,人人說話的機會便多了,必要的固然要說,有時不必要的也慢慢下意識地講出來,多少是非因而產生,多少氣憤因由話多而不必要。
  眾所周知,吹牛、拍馬、洩漏機密、冷嘲熱諷的語言表現,都是理智控制不住,話匣子一打開,滔滔不絕,暢己欲言,結果是掀出老帳,製造新疵,裡外不討好。這些,都是講不當的話所造成;因此,古聖賢即有慎言之戒,要隨時守口如瓶。
  孔子家語和「太公金匱」都提到「金人三緘其口」的戒示,也就是說「金人三緘其口,慎言語也」;慎言有二,一是不多言,一是得其時、得其地、得其人而言,做到說一句不嫌少,說兩句不怨多的境界。所以「慎」之一字,意義深長!
  要做到慎言,首先要頭腦能清醒,心胸無私,觀察問題周遍而深入,執行事情沈著而不敷衍,發言時謹守口德,敬重他人尊嚴。所以慎言要從「正心」下苦工夫。所以口偈說:「談人是非常惹禍,恰似罹病自口入;避談他人論曲直,三緘其口學金人。」
  三緘其口,出自劉向《說苑•敬慎篇》,原文說:「孔子之周,觀於太廟,有陛之前有金人焉,三緘其口,而銘其背曰: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,無多言,多言必敗!」所以慎言的起碼戒律是:自己不清楚的事情,最好「三緘其口」,免得鬧出笑話(必敗)!

(陳萬來)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69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