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節
 
 

  元宵節是我國人民傳統的民族節日,正月十五鬧元宵追溯起來,歷史源遠流長。
  據記載,兩千多年前周勃平定「諸呂之亂」後,漢文帝上台,鑑於平定之日是正月十五日,於是漢文帝每年這天夜晚,便出宮遊玩,和老百姓同樂。在古語中,「夜」又叫「宵」,「正月」又稱「元月」,因而,漢文帝將正月十五日定為「元宵節」。從此,人們便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,在自家門前張燈結綵,喜氣洋洋地歡度元宵節。
  到了宋朝,開始流行一種獨特食品。用糖和各種果肉做餡,外面滾上糯米粉,成小球形狀,清水煮熟食用,香甜可口,這種食品最早叫「浮圓子」,因為煮熟時飄浮在水面上,後來才改稱「元宵」。
  至於「元宵」一度被禁,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的禁忌。「元」和「袁」,「宵」和「消」是同音,故其疑慮「元宵」有袁世凱被消滅之意。因此,西元一九一三年元宵節前,袁世凱下令將「元宵」改為「湯圓」。袁死後,民間又恢復了「元宵」的名稱。 (陳金鵬)
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69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