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錯就錯
 
 

 

  社會上有許多事物的名稱,常以訛傳訛,將錯就錯,年深月久,積非成是。
  如滷肉飯,不知何時誤成魯肉飯。米其林刊物,誤認是中國山東的料理,市長郝龍斌因而發函要求更正,一面鼓勵業者正名,換招牌、換菜單。可是業者只關心生意好壞,不在乎名稱對錯,多數魯肉飯如故。
  又如蠶豆應是田豆之誤,至今難改。饅頭,本是蠻頭。諸葛亮南征,渡瀘水時,土俗:用人首祭神,出兵勝利,他便以麵粉作人頭代替,後來諧音為饅頭。今若大書「蠻頭」,定會嚇人一跳。
  水餃,《正字通》載:「水餃餌,或謂之粉角,北人讀『角』如『矯』,因呼餃餌,訛為餃兒。」可見水餃原叫粉角。
  地名也有將錯就錯的。宋太祖隨周世宗取楚州屠城時,見巷內一婦人頭斷身亡,身邊嬰兒仍就乳吸吮,心生憐憫,命乳媼鞠養。巷內居人,也幸獲庇佑,未遭殺害,稱因子巷。日久,訛為金子巷。婺州長山縣,為赤松子採藥的地方,原名長仙縣,訛為長山縣。《中華古今註》云:「長安御溝上植高楊樹,謂之楊溝,又曰羊溝。」《兩般秋雨盦隨筆》云:「十五魁巷(今名),宋名石烏龜巷。」從「又曰」或今名上看,明顯是多年後將錯就錯的結果。
  《山居新語》記載:「徽宗在五國城寫歸御批數十紙,中間有云:『可付體己人者』,即今之所謂梯己。」將體己誤為梯己。朱熹的《朱子語錄輯要》中:「若是如此讀書,全不是自做工夫,全無巴鼻。」無巴鼻,即無把柄、無把握之意。大師也難免隨俗。
  民間求神問卜的杯珓,源於易經的四象,兩片若一仰一俯,象徵少陽、少陰,傳統用少不用老,稱「勝卦」,常見人誤成「聖卦」。
  但是,詩詞文章和姓名,卻錯不得。蘇東坡的「念奴嬌」詞,「羽扇綸巾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」,竟有人誤為「強虜灰飛煙滅」,音同字錯。羅隱是五代時人,世傳出語成讖,《仁恕堂筆記》稱:「凡事俗近怪者,輒謂:『羅隱秀才說過』,後訛為羅衣秀才。」羅隱成羅衣,錯把馮京作馬涼,成為笑話。(涂慶齡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69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