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醫學哲理
 
 


  易經說:天地之間只有一氣而已,惟有動靜,遂分陰陽,有老少遂分四象。老者極動極靜之時,是為太陽太陰。少者,初動初靜之際,是為少陰少陽。四象五行已具其中矣。水者太陰也,火者太陽也,金者少陰也,木者少陽也,土者陰陽老少金木水火沖氣所結也。
  人秉天地之氣而生,暖氣火也,流質水也,鐵質金也,血氣為木。人身骨肉之質,運用金木水火者為土。人生秉氣受形,有不其然而然者,自不能隨此自然之氣轉移,此為陰陽五行之道理。
  陰陽五行的道理,用在中醫學上,為診法。始自漢代張仲景脈法,謂人有五藏五腑,其診法以望、問、聞、觸。宋代崔嘉彥衍之,謂人有五藏六腑。明代李時珍刪補,將望、問、聞、觸之「觸」字刪補為「切」字。李中梓又再補刪修正,第六腑為經絡,行經全身血脈之腑,周身血脈運行,莫不由此貫通。
  望、問、聞、切之診法,已成現代中醫學、教學、研究及學習之課程,所以仍有可刪補的空間。特別是良導絡等診斷輔助機器問世後,這個空間益為精密。難經曰:十二經中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寸口者是左右之寸關尺部位,手太陰肺經動脈也,為血脈之大會處。
  凡診人之脈,令仰其手,視掌後有高骨隆起,即為關脈也,醫者覆手取之,先將中指取定關部,方下前後二指(食指、無名指)於寸尺上,因界乎寸尺,故曰關部。診脈之要領靠經驗,大體分左右手寸關尺,稱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右手寸脈上焦,主症為胸中肺。右關脈中焦,主症胃脾。右尺脈下焦,主症大腸、腎。左手寸脈上焦,主症膽中心。左關脈中焦,主症膈膽肝。左尺脈下焦,主症小腸、膀胱、腎。因限於編幅無法詳述。而左右寸關尺所候部位、臟腑主病,亦有分歧也。(曾邦雄)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