蠶豆,蠶是別字
 
 

  
  蠶豆,在四川叫胡豆。《太平御覽》云:「張騫使外國,得胡麻、胡豆歸。」國人習慣,海外進口的冠以「洋」如洋蔥、洋菜。西邊輸入的稱「胡」,如胡瓜、胡蘿蔔等。稱它胡豆,合理。怎麼又叫蠶豆呢?豆類名稱,以顏色分的,如黃豆、綠豆、紅豆。以形狀分的,如刀豆、扁豆、蛾眉豆。「蠶豆」,與「蠶」有關係?

   李時珍著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蠶豆,(釋名)胡豆。時珍曰:『豆莢狀如老蠶,故名。王禎《農書》謂其蠶時始熟,故名。亦通。』」大師一言九鼎,明徐光啟著《農政全書》及目前市場大小辭典,都據此認為是蠶豆名稱的原因。獨《辭海》不採納「時珍曰」說法,似不認同。

   蠶豆稱呼,由來已久。在唐、宋時期,有把小青豆、豌豆,也叫做蠶豆。李時珍在蠶豆的〈集解〉中,又說:「蠶豆,南土種之,蜀中尤多……二月開花,結角連綴如大豆,頗似蠶形。」西蜀稱胡豆,「蠶豆」之名,是在南土流傳,李氏缺北地資訊。所指「豆莢狀如老蠶」,「結角頗似蠶形」與事實有落差,想像居多。但在民國七十七年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的《中國本草圖錄》裡,以胡豆為正名。將蠶豆二字加上括號,有民間或稱蠶豆之意。並說明中國各地均有栽種,不限於李時珍的「南土」、「蜀中」。可推想蠶豆與蠶,應無瓜葛。

   一天,有人從彰化帶來一包蠶豆酥,香酥脆,正大快朵頤,忽瞥見封袋上標示「田豆酥」。初先一怔,接著笑了。原來,蠶豆者,田豆也。李泰祥編著的《台語辭典》裡,「田」與「蠶」,羅馬註音幾乎相同。閩南語號稱河洛話。張騫帶來胡豆,必先在中原試種,推廣各地應是以河洛話說:「田豆」。為甚麼會稱「田豆」呢?落花生(簡稱花生)是在泥土中結實,農家喚它「土豆」。胡豆是在田中或田岸旁生長結實,農家暱稱「田豆」,也很自然。所以,「蠶豆」是別字。台灣閩南族群中,一定有人明白這個錯誤,發行「田豆酥」,有正名的雅意。

   至於田豆怎麼變成蠶豆的呢?種豆的人是文盲,不會寫「田豆」,買來食用的人,因農桑並稱的概念,從「田」的語音,聯想到「蠶」,寫成蠶豆。久而久之,積非成是,只知「蠶豆」,不知「田豆」。類此事例很多。古時候長安御溝上,種植高楊樹,謂之「楊溝」,後來訛成「羊溝」。又如唐末「羅隱秀才」,訛為「羅衣秀才」。略舉一二,說明「田豆」也會成為「蠶豆」。 (楊學伶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