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划龍舟 起因分歧
 
 


  過端午怎樣跟划龍舟結合在一起?說法分歧,但龍舟與角黍和過端午節,關係密切。
  角黍最早出現在晉•周處的《風土記》(書已佚),北魏賈思勰所著古代農書鉅著《齊民要術》,引用《風土記》的注釋說:「俗以先二節(指端午、夏至二節)日用菰葉裹黍米,以淳濃灰汁煮之,令爛熟,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。粘黍一名?(粽),一曰角黍。」又引其中《食經》及《食次》的內容來看,角黍也可用糯米製做。說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來做,但都未與龍舟有關。
  《風土記》所記做角黍和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,起因于秦漢時期的中原人,迷信五月五日是「惡月惡日」,容易使人罹生「節氣病」(疫病)。到了南朝,人們對五月五日的「節氣病」,認識更深,要以五彩絲繫臂〈叫「辟兵」〉,可以令人「不病瘟」(即染疫病)。在這天,有的地方用菖蒲葉做成寶劍狀,掛在大門上驅疫消災,打掃房間,飲雄黃酒等,古人這種防疫作法,全國都有,流傳至今。
  把端午節吃粽子、掛五色絲線禳災等習俗,和划龍舟結合在一起的,經考証,當在晉以後,為紀念屈原投江之事。南朝•梁•吳圴在《續齊諧記•五花絲粽》記載:屈原五月五日投水而死,楚人哀慟。便以竹筒貯米,投水致祭。…今世五月五日作粽,並帶楝葉五色絲,都是汩羅遺風。
  吳均另說了個故事:漢朝長沙有位曲君,在路上遇到自稱三閭大夫的人對他說,祭品常被蛟龍吃掉,希望以後以楝葉「塞」其上,以彩絲綁牢,因為蛟龍害怕楝葉和彩絲。三閭大夫是屈原的官銜,不過這故事無從考證,故事裡也只提蛟龍吃角黍的事,沒提到划龍舟。這與閩浙沿海一帶崇拜蛟龍為圖騰,粽子專為祭蛟龍而製作的習俗,完全不同,反証了龍舟最初不是起源於華中地區。
  歌?龍舟競渡最早而又多的,是唐詩。其中張建封的「競渡歌」,被公認寫得最生動:「…鼓聲三下紅旗開,兩龍躍出浮水來。棹影斡波飛萬劍,鼓聲劈浪鳴千雷。鼓聲漸急標將近,兩龍望標目如瞬。坡上人呼霹靂驚,竿頭彩掛虹霓暈。前船搶水已得標,後船失勢空揮橈。…只將輸贏分罰賞,兩岸十舟互來往;須臾戲罷各東西…」龍舟競渡情景寫得很詳盡,但沒有提到紀念屈原。張建封當時官拜御史大夫,曾任徐(州)、泗(州)、亳(州)節度(?今蘇北皖北地區),故其詩反映的是東南吳越古風。其他如白居易、劉禹錫等大詩人的詩作,都有提到屈原,說明唐時已把划龍舟和紀念屈原連在一起。
  明代馮夢龍在《東周列國志》中,把屈原和龍舟的故事寫得很完整、有趣,故事內容也跟吳均說的、張建封的詩所描寫的情形,大同小異。馮夢龍並說:屈原投江後,「里人乃為角黍,投於江中以祭之。…龍舟競渡之戲,亦因拯救屈原而起,至今自楚至吳,相沿成俗。」真是這樣嗎?
  多年前我到廣西旅遊,地陪說了這個故事:廣西寧明縣自古把蛟龍叫「圖額」,是壯族的女水神,該縣五月五紀念的不是屈原,而是白母娘。當天並舉辦龍舟競賽,大放鞭炮,非常熱鬧。故古早過端午的習俗因地而異,不一定都紀念屈原。
  【註:寧明縣距越南諒山六十餘公哩,有花山崖畫等名勝,為文化旅遊熱點,其澎潤土礦蘊藏量,佔大陸目前已探明的四分之一,該土礦廣泛用於冶金、石化、紡織、機械製造…等,有「萬能黏土」之稱。】(老劉)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