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愛與恨
 
 

  
  人類是感情之動物,有愛必有恨。愛與恨相互反映;沒有愛,顯示不出恨,沒有恨,亦顯示不出愛。然「愛者之愛人兮,有如狼之愛羊。」此乃柏拉圖諷刺社會病態之警語,亦是假愛之名,而別有圖者之當頭一棒。
  凡人類各有其所愛,亦各有其所恨。有所愛必有所恨,有所恨必有所愛。而聖人總結愛之定義:盡心、盡情、盡性而已。所恨亦非止一端;若有所愛而無所恨,必是淺愛;如鄉愿之閹然媚世。有所恨而無所愛,必然為獸性。至於無所愛亦無所恨的心理狀態,為消極之人生觀,對現代人言,太過冷漠。
  人人都有愛父母之心,秉此孝心,順天應人,擴而充之,由親及疏,由近而遠,自然流露,不假外力。在此基礎之上,遂建立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、民族以至世界與宇宙。所以不論時代如何在變遷,政治潮流如何在衝擊,人權理念如何走向;愛之精神永遠有其不朽價值。故曰:「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。」
  人先有愛心,然後方萌恨意,恨實由愛滋生。為愛而生恨,此恨在本質上仍然是愛的極端;諸如中國人有愛中華民國之心,必然就有恨不愛中華民國之心。此種恨正是因愛而生,最終仍是歸結到國家民族之愛。
  愛是親和、互助、團結、生長、快樂、安詳者;恨是排斥、鬥爭、分裂、萎縮、恐怖、暴戾者。愛之社會,雖亦有恨,終必為愛所消融;消解一分之恨,遂增添一分之愛,使人間生生不息、繁衍綿延,因而產生更多和樂之福祉,更多綺麗之希望,更多悅耳之音樂與更多燦爛之陽光。
  恨之社會,縱然有愛,亦必為恨所扼殺;猜忌與仇視造成彼此之互不信任,終必「以其所不愛而及於其所愛」,使人間變成整肅鬥爭循環不已之煉獄,青史昭昭可鑑!
  愛與恨,只是一紙之隔,然而愛是愛,愛決非恨;恨亦決非愛。人能愛人,自己亦在所愛之中。人若恨人,自己亦在所恨之中。此愛之所以力大無窮,足以戰勝一切,尤足以成就一切。而恨則只是活力之抵銷,與生機之滅絕;此是歷史之定則;所謂仁者無敵、仁政長存,古今皆然。(江宗洋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